台式風格 - 華華咖啡廳 - PChome 個人新聞台
在室內設計中,台式風格為美式現代風格的旁支,以快速入門、材料替換便利為主要特色,在結構上則以大量交錯的複雜線條為基礎,呈現出多角層次的視覺感,而為了線條的平整,在施工上則非常要求牆面平滑度、角度、方正等等。翻開任一本台灣的室內設計雜誌、年鑑、年誌、精選案例等書即可看到大量台式風格空間,同質性極高。
台式風格與台式建築思維密不可分,台式居家建築有大量小窗戶、半窗、特殊位置窗戶、大樑縱橫、大樑壓頂等主要概念,讓台式室內設計師可以針對這些建築上的缺失來用裝修工程彌補,目的是讓顧客覺得工程後的成品充滿設計感,這種台式設計感多半是在跟建築的侷限做對抗,讓台式設計師與台式建築公司形成一個互利共生的複合鏈,即便雙方都不認識彼此的陌生。
台式設計思維的出現與<台式建築總綱>有絕對關連,該規則的制定者、制定日期已不可考(但相信是在西元80年代中期或之後),但總結當中的關鍵規則如下:
1. 利用"一般大眾對風水的懼怕"為主要概念,建商必須將居家建築區分為「零亂空間」、「公寓空間」、「談判空間」等三大類型。
2. 在零亂空間、公寓空間中,大量運用牆面轉折來阻止光線進入室內,而在談判空間中則以大採光面積來做為售價談判的籌碼。
3. 與會建築師及各會員需負責將規範裡的概念傳遞給所屬公司同仁,並嚴密遵守協議,倘若未來無法以公司守則規範,而導致全國違反協議之繪圖人員達到百分之一以上,本會將以強制介入的方式鎖定全部電腦繪圖軟體,確保最後出圖的空間能維持大樑柱與小窗戶的原則。
(其餘內容請參閱<台式建築總綱>)
何謂「談判空間」很好理解,就是提供好的採光、寬敞的動線、大房間、大浴室來跟高階收入的買主喊價,即便這些條件只是許多其他國家的最基本、連想都不用想的配置。
但也正因為如此,把基本的居家建築舒適元素抽掉後,才形成普遍給老百姓住的怪房子,由這些條件不好的房子來凸顯談判式空間的「價值」,是的,這很令人心痛,同一種族的人是用此種方式來往上爬。
「零亂空間」以現在觀點來看,應指我們看到格局詭異的房子,比方當我們上網搜尋出租房屋或市場主流的房屋商品都屬之,九成九都符合零亂空間,大量畸零的角落、轉角、小凹洞分散於房屋內各處,當然樑下、雙梁交界處、牆與柱連接的地方更是少不了這種構造。這些零亂空間如果太小,就會補起來,如果稍微大一點,則會做成所謂的收納空間,弄個小門或做個小櫃子上去,裡面只能放些橡皮筋或壓扁的鐵鋁罐、過期的洗衣粉之類。
零亂空間中更弔詭的是那種「只能放的下一張床」的房間,小到不能再小,頂多再放一把吉他進去...。
這樣的空間在社區型公寓很常見,舊式公寓則不太會有這樣的狀況,因為三十年前<台式建築總綱>還未發表,也就是說零亂空間的作用還有一個,就是嘗試以空間的狹隘來造成居住者的心智負面發展。
我們都知道過去中世紀到工業社會前期,一般百姓的居住空間狹小,五~八個以上的人們居住在一個小房子裡面是常有的事,不但缺乏隱私,也不一定會有現在大家必備的家具、沙發、桌椅等,而加上工作環境不良,使得當時人們的壽命不長。
台灣這種「一張床小空間」在設計的目的上就是要住在裡面的人產生封閉感,進而抑制在教育、工作上的成就,達到社會流動性的穩定。這以人本觀點來看是不太人道,畢竟現代社會中「自由」是普遍被接受的天賦人權,用這類隱性手段來達到間接抑制個人發展,似乎類似古代的賤民制度,值得受到評議。
零亂空間的繪製和設計雖然複雜,但在台灣的數量卻非常驚人,使得市井小民、剛起步的上班族、打工族、學生族、逃家族、重新開始族,通通被迫進入零亂心情,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科技進步、國際品牌進駐,卻在整體人文素養上成長不多。
請注意,人文素養絕非靠有多少時尚配件或消費力大小衡量。只要快速進入富裕階級,消費力當然可以提昇,但若社會九成以上的人,每一代都要從新開始起步,由最粗糙的空間和家具來踏入美感思維,那就會永遠在原地打轉,我們可以由公寓空間切入。
若你的父母是經濟起飛那一代的上班族,後來買房成家立業,那你的老家很有可能就是「公寓空間」,一般以三房兩廳、兩房一廳為主,理想的狀態是每個成員都能有一個自己的私人空間,然後搭配一個互動的客廳、餐廳,佈置出家庭自我的歸屬感,並期待當大家生活舒適後,能在事業上有所發展,進而幫助自己和整體社會提昇生活水準。
而由老式的公寓空間進入到台式風格的幾個關鍵為:
1. 間接照明天花板
2. 繁複直角線條結構
3. 維持牆面主色白色
4. 提昇電視牆地位
這也常稱為台式室內設計風格的四大法則。
由於「裝飾」的概念在台式風格中並非關鍵元素,因此裝飾思維中所需要的配色、尺寸比例、視覺取捨也就不被重視,而使得台式室內設計風格的入門門檻不高,弔詭的是,反而是材料和施工經驗變成台式設計的重點專業,常常會看到許多自視甚高的中年從業人員逢人便問「做這個一尺多少錢你知不知道?」
這讓大眾對台式設計的印象變成「施工才是設計者的主導專業」。
這些概念好處是加快了台式設計的速度,通常不論一般師傅、助理工作者、資深設計師,只要進入空間找到了客廳和廁所的位置之後,就會馬上下指令「這裡一條間照過去,那裡再打一條間照過來!」考慮了一下後再補充「左右再做假間照讓它對稱!」而完成空間主軸。
最妙的地方在於,一般人從舊式公寓的平頂天花板或<國王炸雞>的彩繪玻璃鄉村風天花板換到間接照明的新房子時,心裡的確是覺得:哇!明亮又特別!真棒~
可是等到當人們第二次換房、第三次換房時,卻還是覺得這種天花板很棒,這就令人匪夷所思了,但答案並不複雜,原因就在於:間接照明是台式風格的首要法則。
他們沒有別的選擇,所以即便是預算增加,也是在材料上做變化,但變化又不大,所以不論五十萬、一百萬、兩百萬、三百萬的裝潢,看起來都差不多,只是一些金屬、玻璃的多寡程度,這也造就了一個宣傳詞彙:台式小豪宅。
而那些出社會闖蕩的朋友,從租屋處或小套房中,好不容易存了半輩子積蓄可以買房時,也會覺得:
「終於可以買到別人都有的間照家了!」
「終於能買到小時候羨慕別人家都有的間照了!」
甚至是想說:
「終於可以買到『豪宅』才有的間照了!」而感到夢想達成,開心無比。
過去的觀點認為「換房次數」是造成台式風格二十年如一日的主因,但後來證明為是「可選擇的選項固定,以及相關資訊接觸時間過短」所造成。
當大眾有機會可以換房或預算增加,只會去臨時去看一些刊物、電視節目介紹,內容大同小異、風格也沒有其他選項,所以沒有辦法意識到什麼靈感,只希望下一個房子能有點不一樣的感覺,實際該怎麼做不清楚。
台式風格則在此提供了材料的變化,用大量的材料、突出物、凹凹凸凸,這樣的複雜線條讓多數民眾覺得很有「設計感」,因為抓不到這些線條的由來和原因,而也知道自己無法自製這類線條,而覺得有得到該有的設計,但其實這還是跟之前說的「施工為設計專業判準」有關。
一面牆壁的顏色挑選也許非常困難,可是民眾無法理解難在哪裡?
但一面牆壁多一個凸出邊條,一般人就覺得「這我們自己做不出來,超有設計感的!」
這就是為什麼台式設計年鑑、雜誌、巨大預算的案例,看起來就是那個樣子,很複雜,但是很沒主軸,若要說真的有放置一個焦點,那就是電視牆了。
電視牆 TV Wall
從零到有的生活讓人感到美好,快速賺到錢的炫富滋味甜美。
以前說過,許多人很容易變得有錢,這跟學歷、知識、品性等通通無關,在這個高速流動的小島上,做零售生意致富的人非常多,而我們不是探討身價數十億的富翁,而是那些可以買三戶房子、兩台汽車以上的人就列入討論,這樣聽來好像不是很難吧,也不一定需要什麼哈佛MBA學位或看多少書就能買房、換屋了。
一般人在家裡最長時間花的地方在哪?
說是「床」這一點不會有很大爭議,其他花的時間則因人而異,可是床主要就是床墊的機能型訴求,但床架呢?有聽到人在討論嗎?
甚至問一個讓人訝異的事實:哪裡有賣床架?
床架喔?
你腦海中浮現一連串跟床有關的牌子都是賣床墊哦,不是床架,當然IKEA、特力屋、寢具賣場會有賣,但是...床架的牌子?大家腦海中空無一物,網路上有非常多的千元床(注釋1),而居家雜誌廣告裡的都是五萬、十萬起跳的高級床,那請問給一般人睡的一般床架在哪?要去哪裡買?
好像介於幾千元跟數十萬元的地帶是空的!不相信的人去搜尋看看,你覺得價位不要太高但是又不要太爛的床在哪,最後大家的確是會回到大賣場購買,若你發現一些家具店、柚木店有賣,那也不是床架專賣,而是兼賣。
所以台式風格的重點跑去哪了?
是電視牆。
但電視牆有啥了不起?
很遺憾,電視對多數台灣人來說非常了不起,因為工作沒有樂趣、生活沒有熱情,加上閱讀並不是國人的主要消遣,因此電視變成工作與睡眠的重要支撐橋樑。多少人捨不得睡只想再看一下電視,即便沒什麼好看,但就是享受一直轉台;彷彿對工作的憤怒、不滿和無奈都寄託在電視上了,聽名人老婆講自己的生活、聽名嘴講這個社會,好像自己就有所參與,但實際上又根本沒有參與,最後撐不住關機上床睡覺,日復一日。
對許多人來說,考上大學是一個人生轉折點,欣喜若狂!但自己升官的那一天可沒有特別的轉折感,因為沒有象徵性,你無法狂歡慶祝一個月。
人生彷彿沒有其他轉折了,在學生的夢想與工作永無止境的起床當中,還有什麼能讓自己覺得終於又有成就了?
結婚?算。
生小孩?算。
買房?算。
這些成就都需要宣揚讓別人知道,所以有婚紗照、彌月禮盒,以及電視牆。
新家請朋友來,如果看不到一個吸引目光的東西,那要炫耀什麼?
於是花草壁紙電視牆、大理石電視牆、對花大理石電視牆、木紋電視牆、磚紋電視牆、水晶電視牆、生態樹脂電視牆(太貴,沒有人用)、金屬電視牆(太洋派、少見)等等紛紛出籠,電視牆成為空間的主軸,沙發、展示櫃、茶几、燈光等一切都跟著電視跑,而其他的牆面則維持白色,因為用別的顏色...會不會很怪啊?一般人這樣猶豫著,算了!用白色沒錯!
那電視擺好以後還要做點什麼呢?好像大家就可以坐下來看電視了!
因此「電視牆、複雜線條、白色牆面、間接照明天花板」這四大法則構成台式風格。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某一年的某一天,報紙上一份報導指出「黃色光是最接近太陽光、讓空間溫暖...」等字樣出現後,一夕之間風雲變色,從此台灣結束了舊式公寓的白色日光燈管時代,進入了黃光間接照明紀元,當你下次漫步在河堤或經過新蓋好的住宅區,請抬頭看看,每一戶都一模一樣:間照黃光天花板。
這不是同一個公司設計的,而是由台式室內設計師所給這塊土地的台式風格。
台式風格跟台式設計師的資歷、背景無關。根據調查,不論是留學北美系、歐洲系、南半球系國家等設計學院者,回台灣後所呈現的依然是台式風格,證明台式風格並非教育所影響,而是當事人的成長環境對思維美感的影響,以及後來的<台式建築總綱>的餘韻,因為多數新一代的從業人員早已沒聽過該規範,電腦也並未受到該會的中央控管,可是繪製出來的設計圖依舊。
許多台式設計者的文宣總是講著自己經驗豐富、風格獨特地鏗鏘有力,但一看到放置的大頭照片是「台式站姿」和「台式表情」就漏底了(注釋2),足見台式設計思維已對本島大部分的人有全面性地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台式風格原初概念不只是空間設計,在生活思維或其他設計類型、演員表演與音樂領域也有類似的描述,就產品面來說,除了少數自幼在國外長大的創作者,另外就是要大量涉獵國外編製元素的人才有可能跳脫台式風格,但目前這樣的人多半在音樂領域為主,前者如陶喆,後者如周杰倫等,當這些音樂人的影響發酵,讓一些國外靈魂樂、饒舌或nu-metal元素融入華語歌曲而漸漸為大眾所接受後,本土的設計藝術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行進緩慢,而且就樂觀面來說,或許接下來也只會先進入目前台式風格的進階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