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6/27/2012

最後的六年級生: 年輕人,你應該在台北買房子嗎?

最後的六年級生: 年輕人,你應該在台北買房子嗎?

先說結論:除非那筆錢對你來說5~10年就能賺到,否則不應該。 民國六七十年的時候房價 150多萬,薪水1.5萬,跟現在房價1000多萬 、薪水了不起5~6萬比,我想現在買房的壓力起始點比過去大了一倍有。 更可怕的是,當年貸款買房假設欠銀行100多萬,乘上利息,用最誇張的去算,了不起200多萬。過個十年二十年,以那個年代的薪水成長速度,這200萬每個月的貸款佔薪水的比例會掉很快。也就是說以我父親那個年代買房的時間點起算,10年後他的薪水一年搞不好都逼近60~70萬了。不吃不喝可以4年付清。 我們這一代的薪水漲幅呢? 過去十年的幅度(不升反降)對上目前台灣產業的近況,答案很清楚。 1000萬要能不吃不喝4年還完一年就是200多萬,這可是台灣前4%的人的薪資水平。 要能在十年內變成50%的人的薪資水平...我對台灣的潛力沒那麼有信心。 以現在房價/月租金比率高達700+的情況來看,最好的買自住房策略就是台北租房,有多少需求才租多大的房子,退休後離開台北市,去別的地方買房子。 畢竟台南台中買一棟不錯的公寓(350萬),對上台北的房租1.5萬大概是: (台南房價/ 台北月租) = 350 / 1.5 = 234(個月) 假設我們在台北很懶,得花上234 * 1.5 個月才存的到退休老本與一棟房子,那麼將 在台北租房子的租金(234 * 1.5)加上買房子的錢(234 * 1): 234 * (1 + 1.5) = 585 這還是比700+小,打了八折有,而這將有以下好處: (以下觀點只考慮自住、不考慮投資眼光) 你一開始付的只有租金。 那麼只要台灣總體薪水不漲,房價漲再兇也不可能漲房租。 台灣這麼小、對上交通發達的程度與人口遷徙變化,漲了只會導致空屋率而已。 所以我們設定一個月付多少房租多少錢就是多少錢,不要怕別人炒樓,漲就搬就對了,不要怕找不到,台灣人就剩這些了,未來20年只會越來越少,最後租屋市場就是這些越來越少的人玩大風吹哪裡便宜哪裡搬而已。 (就算總體薪水漲了導致房租漲,那只要你的薪水漲幅有追上大環境,你也不用擔心) 房價跌越多你越高興。 別人的失敗就是你的快樂,他們越失敗、導致欠債、法拍,你的未來就越爽。不要忘記你根本還沒付出半毛錢到房子裡,他們失敗的越慘你的未來越光明。你手上的現金放越久、累積的越多,對他們吸引力就越大,越能談到好價格。 現金折舊的速度風險遠比房屋好,未來的錢,現在不要花掉。 有人說,房子可以抗通膨,那個前提是你是『真的擁有』它,而且『隨時可變賣』的時候。 台灣房價可以抗通膨有很大的原因是台灣政府沒有盡責將土地增值的財富做重分配,導致很大的炒作空間,可以一直炒高的東西當然抗通膨。然後是台北市自住的一堆、建商又養地,一堆老人在那邊說:『要賣要賣多少』,但人卻仍住在屋子裡根本就不會賣,造成房價有行無市。這些因素對上歷史相對高點的房價,我不認為『現在的房子』是保值抗通膨的。什麼時候跌掉不曉得、一般自住的房子要賣還很難賣。 回歸主題,以自住的觀點去考慮通膨什麼的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你真該去想的是:『準備一個可以接受,我老了沒有固定收入時可以住的地方,要付出的最小代價有多少?』這是你給很久以後未來的你要住10幾20 年的地方,你可以現在準備錢,但你如果只是普通人,不是什麼地產大亨還是有個水晶球可以預言未來那就不應該現在把頭押下去。 當你在台北市工作了20年決定要買房子的時候,你滿手現金,高興怎樣就怎樣。 而那些擺脫不了舊觀念就是要在台北買房自住的,就要幾十來年提心吊膽,背負沈重的債務,在台灣未來產業不確定、未來工作不確定、未來哪裡興盛繁榮不確定的情況下,現在就作決定,只為了: 『付房租的錢好可惜、自住順便抵房貸不是很好嗎?』 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把自己的社會信用、40%~60%的收入都給抵押給銀行了,使得自己對未來的風險一點掌握能力都沒有。這20年的青春打拼人生同時也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時刻,而他們在一開始就把它可以有的可能性、自由度給賣掉了。

沒有留言: